目前分類:學修網文 (67)
- Mar 05 Mon 2012 14:43
學習著如何與不同的人相處!
- Feb 29 Wed 2012 10:53
山花開似錦,澗水湛如藍
【分享聖嚴師父的開示】 |
山花開似錦,澗水湛如藍 |
- Feb 24 Fri 2012 09:01
玄興宗師給您的玄機 → 反省之象
玄興宗師給您的玄機 → 反省之象 | |
暗示猛虎入檻的危險。 |
- Feb 23 Thu 2012 09:59
不需花錢可修的大福德
不需花錢可修的大福德
- Feb 23 Thu 2012 09:49
每天持誦經典為修行的功課之一
- Feb 23 Thu 2012 09:46
論:「焚燒銀紙金」
出處「大道心德」(南天直轄武明正堂奉旨扶鸞著)再版第100頁-104頁
無極老母 降 中華民國68年7月8日 歲次己未年 六月十五日
世人在祭祀鬼神時,都殺生靈作三牲五牲以致祭,以享食鬼神,並焚燒銀紙金紙,其意是奉獻金錢給與鬼神使用,祈求鬼神庇佑之意。嗟乎,殺生靈作牲禮,已造罪孽,鬼神豈敢接受。又鬼神何用凡人所粗製濫造之金銀紙乎?但此習慣已流傳千年之久,至今尚無法改變其陋習。世人雖抱虔敬鬼神之心,意雖善,實則徒浪費物資而已。
- Feb 23 Thu 2012 09:43
教你如何辨認真假【網路文章】
佛陀曾說過,末法時期,邪師說法如恆河沙.
而佛教超脫生死之調御大夫們似乎對此情況視為業力循環的一環,且無可干預而順其自然. 如同佛陀不願再擋第四次印度琉璃王攻打釋迦族 因果因果,多少罪惡假汝之名行之
- Feb 20 Mon 2012 11:44
觀照般若-能觀妙慧
----慧光法師開示----
觀照是能觀的心、善巧的心、能觀的妙慧。
我們現在觀照事物時沒有善巧,所以都看錯了!
因此才會生起煩惱,所以在聽聞佛法時,
要像佛經上常說的,要「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」
諦聽,就是如實的聽,不要有偏見的聽。
要聽出「佛」的意思,不是聽出「自己」的意思;
要聽出「實相」的意思,不是「我個人」的意思,這叫作諦聽。
有些人是不諦聽的,他聽話是聽他想聽的,
他聽不到別人的意思,他聽到他自己心裡解釋的那個意思,
自己理解的那個意思,所以就誤解別人的意思,這就不是諦聽。
而且要善思念之,我們要好好的去思維它,
聽了之後不一定馬上能理解,就要常常思維它。
生命的道理很深妙的,它不是聽一次就懂得的。
你說:「唉呀,師父您講那個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
我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,還有沒有點新的?」
生命的道理就是這些,但是你每次聽的時候,應該會有不同的體會,
因為我們的生命在成長,是在改變的。
所以要善思啊!常常思維它,而且要往好的地方去想,
你不要往壞的地方去想,因為往壞的地方想會讓我們起煩惱。
舉個例子,當兩個人吵架的時候,你有善思念這個人的因緣嗎?
或者你是惡思念這個人的因緣?
我是想他的好還是想他的壞?
普遍來講,都是想他的壞。
「他這麼糟糕!」例如說他講了一句我不喜歡聽的話,
他這麼糟糕,講這個話真是難聽。
不只這一次,還有上一次,而且多少多少次,
越想越生氣,這就叫惡思念之。
他沒有善思念,他往惡的、不好的地方去想。
應該要往好的地方去想,因為事情沒有絕對,就看你怎麼看。
譬如有個人他走了很遠的路來到人家家裡做客,
主人很好心的倒了一杯水請他喝,
結果一看,是半杯水,心裡面就想:
「我哪裡得罪你了?只有半杯水可以喝,為什麼沒有倒滿?為什麼是半杯水?」這是一種想法。
但是也可以是另外一個想法:「真好!我走了這麼遠的路,還有水可以喝。」
同樣一件事情,就看你怎麼思惟,世間上沒有絕對的。
我們的苦或快樂,都是自己在決定的!
就看你怎麼去思惟、怎麼去看。
我們要訓練自己往好的地方去看,不要一直往惡的方向看,
因為惡的地方我們太熟練了,普遍都是這樣子!
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往好的地方去想,這樣子會少一點煩惱。
◎摘自慧光法師般若心經開示
?◎上稿&編輯 By [菩薩法教編輯小組]
觀照是能觀的心、善巧的心、能觀的妙慧。
我們現在觀照事物時沒有善巧,所以都看錯了!
因此才會生起煩惱,所以在聽聞佛法時,
要像佛經上常說的,要「諦聽!諦聽!善思念之。」
諦聽,就是如實的聽,不要有偏見的聽。
要聽出「佛」的意思,不是聽出「自己」的意思;
要聽出「實相」的意思,不是「我個人」的意思,這叫作諦聽。
有些人是不諦聽的,他聽話是聽他想聽的,
他聽不到別人的意思,他聽到他自己心裡解釋的那個意思,
自己理解的那個意思,所以就誤解別人的意思,這就不是諦聽。
而且要善思念之,我們要好好的去思維它,
聽了之後不一定馬上能理解,就要常常思維它。
生命的道理很深妙的,它不是聽一次就懂得的。
你說:「唉呀,師父您講那個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,
我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,還有沒有點新的?」
生命的道理就是這些,但是你每次聽的時候,應該會有不同的體會,
因為我們的生命在成長,是在改變的。
所以要善思啊!常常思維它,而且要往好的地方去想,
你不要往壞的地方去想,因為往壞的地方想會讓我們起煩惱。
舉個例子,當兩個人吵架的時候,你有善思念這個人的因緣嗎?
或者你是惡思念這個人的因緣?
我是想他的好還是想他的壞?
普遍來講,都是想他的壞。
「他這麼糟糕!」例如說他講了一句我不喜歡聽的話,
他這麼糟糕,講這個話真是難聽。
不只這一次,還有上一次,而且多少多少次,
越想越生氣,這就叫惡思念之。
他沒有善思念,他往惡的、不好的地方去想。
應該要往好的地方去想,因為事情沒有絕對,就看你怎麼看。
譬如有個人他走了很遠的路來到人家家裡做客,
主人很好心的倒了一杯水請他喝,
結果一看,是半杯水,心裡面就想:
「我哪裡得罪你了?只有半杯水可以喝,為什麼沒有倒滿?為什麼是半杯水?」這是一種想法。
但是也可以是另外一個想法:「真好!我走了這麼遠的路,還有水可以喝。」
同樣一件事情,就看你怎麼思惟,世間上沒有絕對的。
我們的苦或快樂,都是自己在決定的!
就看你怎麼去思惟、怎麼去看。
我們要訓練自己往好的地方去看,不要一直往惡的方向看,
因為惡的地方我們太熟練了,普遍都是這樣子!
所以我們要訓練自己往好的地方去想,這樣子會少一點煩惱。
◎摘自慧光法師般若心經開示
?◎上稿&編輯 By [菩薩法教編輯小組]
- Feb 20 Mon 2012 08:37
因苦憶佛
--慧光法師開示--
在苦中要經常想起佛對我們的恩德。
我們在面對這些苦惱的時候,某些時刻,
你可能覺得就要無力量突破了,
一味的只想找人訴苦,這是無用的,
請你試著把內心裡的苦與受向佛說。
我們內心裡面很多很多複雜的情緒--
懊惱、痛哭流涕、哽咽、慚愧……
明知道這些都是煩惱不可為,
但內心裡又沒有善根的力量去突破,
透過一次一次的禮拜,一次一次的發願,
你會有辦法慢慢的走過去。
佛是過來人,他也曾經走過我們現在走的路,
祈求佛菩薩引導我們走出現在的苦、現在的煩惱。
所以可感應道交,能發生一些奇蹟。
在苦中要經常想起佛對我們的恩德。
我們在面對這些苦惱的時候,某些時刻,
你可能覺得就要無力量突破了,
一味的只想找人訴苦,這是無用的,
請你試著把內心裡的苦與受向佛說。
我們內心裡面很多很多複雜的情緒--
懊惱、痛哭流涕、哽咽、慚愧……
明知道這些都是煩惱不可為,
但內心裡又沒有善根的力量去突破,
透過一次一次的禮拜,一次一次的發願,
你會有辦法慢慢的走過去。
佛是過來人,他也曾經走過我們現在走的路,
祈求佛菩薩引導我們走出現在的苦、現在的煩惱。
所以可感應道交,能發生一些奇蹟。
- Feb 20 Mon 2012 08:27
七种不需本钱的布施 ♥♥♥
果亮法師:【重在心誠的布施與無財七施】.
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《賢愚經》中,有一則如下的故事。
王舍城旁,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,名叫難陀。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,難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;但用她僅有的錢,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。難陀就帶著那盞小燈,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,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。
說也奇怪,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,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;唯有難陀的那盞小燈火,依然在那裡燃燒,大放光明。由此可見,供奉神佛,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,而是在於是否虔誠。
在原始佛教經典之一的《賢愚經》中,有一則如下的故事。
王舍城旁,住有一位非常窮苦的老太婆,名叫難陀。在一個每百年才能見到一次佛祖的日子裡,難陀雖很想供奉一盞燈火;但用她僅有的錢,卻只能買到一點點燈油。難陀就帶著那盞小燈,跟著其他富有的信徒來到佛祖處,點燃燈火後誠心參拜。
說也奇怪,那天晚上城中無故刮了一陣強風,將所有供奉佛祖的燈火都熄滅;唯有難陀的那盞小燈火,依然在那裡燃燒,大放光明。由此可見,供奉神佛,重要的並不在於供物的大小,而是在於是否虔誠。
- Feb 12 Sun 2012 13:41
漫畫金剛經--蔡志忠
佛說苦生苦滅
兩千五百年前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痛苦產生的次第過程!
他又接著思維了七天,終於覺悟出痛苦止息的方法:人會產生痛苦是因為有一個無明的「我」存在。
人若能「無我」,在任何情境都能無我,苦便無從生成、無處可附著。
佛陀說:「我覺悟出痛苦生成的真理!我也覺悟出消滅痛苦的方法!苦生苦滅是我一生說法的主題,凡是跟苦無關的就不是我所說。 」
「生住滅有無,以及劣等勝,佛依世間說,非是依真實。」──龍樹菩薩《七十空性論》
一千多年後,佛陀攸關痛苦生滅的生死輪轉的思想,已經被誤解為前生來世的輪迴轉世。因此龍樹菩薩才在《七十空性論》第一篇便開宗明義的指出:
「凡是以下經文提到生、住、滅、有、無以及比較差、一樣、比較好這些言詞,佛陀只是借用世間的語言,而不是真的在說:生、住、滅、有、無、劣、等、勝。」
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,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分斷事物與情境的好壞順逆。
想要看清超越實相與非相的真理,了脫生死不是真指生命的生死,佛陀所指的是苦生苦滅的輪轉。佛陀悟通痛苦是來自於我們的「心」,修行的目的在於人面對不同情境時,以自我的角度去分辨際遇的好、壞、善、惡,苦也因而產生出來了。我們於赤子之時原本沒有這些分別心,隨著人的成長養成種種錯誤的自我價值觀念,痛苦煩惱也因而產生了。因此六祖惠能才說:
菩提本無樹
明鏡亦非台
兩千五百年前,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出痛苦產生的次第過程!
他又接著思維了七天,終於覺悟出痛苦止息的方法:人會產生痛苦是因為有一個無明的「我」存在。
人若能「無我」,在任何情境都能無我,苦便無從生成、無處可附著。
佛陀說:「我覺悟出痛苦生成的真理!我也覺悟出消滅痛苦的方法!苦生苦滅是我一生說法的主題,凡是跟苦無關的就不是我所說。 」
「生住滅有無,以及劣等勝,佛依世間說,非是依真實。」──龍樹菩薩《七十空性論》
一千多年後,佛陀攸關痛苦生滅的生死輪轉的思想,已經被誤解為前生來世的輪迴轉世。因此龍樹菩薩才在《七十空性論》第一篇便開宗明義的指出:
「凡是以下經文提到生、住、滅、有、無以及比較差、一樣、比較好這些言詞,佛陀只是借用世間的語言,而不是真的在說:生、住、滅、有、無、劣、等、勝。」
因為佛陀沒有分別心,不會以自己的價值觀去分斷事物與情境的好壞順逆。
想要看清超越實相與非相的真理,了脫生死不是真指生命的生死,佛陀所指的是苦生苦滅的輪轉。佛陀悟通痛苦是來自於我們的「心」,修行的目的在於人面對不同情境時,以自我的角度去分辨際遇的好、壞、善、惡,苦也因而產生出來了。我們於赤子之時原本沒有這些分別心,隨著人的成長養成種種錯誤的自我價值觀念,痛苦煩惱也因而產生了。因此六祖惠能才說:
菩提本無樹
明鏡亦非台
- Feb 11 Sat 2012 21:28
我們打妄想也是很精進.
我們打妄想也是很精進...我們的妄想紛飛,有無窮無盡那麼多的妄想,好像塵沙一樣。在虛空裏頭,那個微塵和那個沙,不知有多少,我們這個妄想也是那樣的,不知有多少。所以我們有一個善的妄想,就是補助天地間正氣的不足;有惡的妄想,就幫助這個世界的惡業一天比一天的增加。有善的妄想,善業就增加。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,不善不惡,那麼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。
- Sep 10 Sat 2011 14:21
你了解「團圓」的意思嗎?
- Sep 10 Sat 2011 11:00
忍辱是悲智圓滿的前方便
- Aug 28 Sun 2011 00:58
聖嚴法師--讓流言止於智者
- Aug 19 Fri 2011 18:27
控制情緒而不壓抑情緒
- Jul 16 Sat 2011 22:23
準提佛母的淨土在哪裡,持誦準提咒可否往生藥師佛琉璃淨土?